导航菜单

用事实和科普化解“水稻上山”的疑虑

导读 近段时间,水稻上山的话题在舆论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针对网友对水稻上山的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

近段时间,“水稻上山”的话题在舆论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针对网友对水稻上山的质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日前进行了解答,明确了水稻上山的科学原理、适用条件、产量情况以及探索价值,并澄清了与开山毁林造田相关的误解。

对于许多人来说,水稻主要种植在南方平原地区,梯田种植水稻相对较少见。这是因为水稻种植需要大量的水,而山地不易保持水土,且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的难度较高。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水稻上山”似乎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矛盾。一些人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出了水稻上山的操作方式——先在山上开垦梯田,再种植传统水稻,并从高处灌溉,使梯田变成水田。

然而,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的解释,所谓的“水稻上山”与大多数人的想象并不完全一样。实际上,它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研发推广的杂交稻雨养旱种新栽培技术。种植的并非传统水稻,而是将杂交稻品种引入山区旱地中,像种植玉米一样,不需要泡田育秧,也基本不需要灌溉。

根据公开报道,朱有勇院士和他的团队去年在云南澜沧县的农村地区推广了水稻在旱地种植,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最低亩产达到了634公斤,最高亩产达到了788公斤。与传统旱作相比,产量提高了近400公斤。他们筛选出适宜旱种的品种,并解决了旱地稻田易生杂草的问题。这项技术创新在理论上解决了杂交稻旱种的难点。

然而,这似乎还不足以消除一些网友的疑虑。他们担心在进行水稻上山时,会进行土地开垦和改良,是否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并可能引发泥石流等灾害风险。此前在网上流传的一些山地开垦梯田被暴雨冲毁的图片,与“水稻上山”被关联起来,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此的担忧。

针对这些质疑,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明确回应,指出“水稻上山”主要适用于云南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山区旱地,并非适用于任何地方。这些稻田并不是开山毁林造成的,山地稻田约占我国稻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在丘陵山区,符合条件的耕地已经建设成高标准农田,这是根据实际国情和农情的决策。此外,流传的多个图片和视频经核实是虚假的,其中最广泛流传的图片与“水稻上山”无关。

对于争议性议题如“水稻上山”,对待质疑是很正常的。只有依据科学和事实来进行解答,才能消除疑虑。在涉及农业等公共议题时,面对质疑,我们应该坚持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澄清社会关切的问题,并提供详实的事实和专业的科普信息。

我们既要努力提高粮食产量,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只有用事实和科普来消除“水稻上山”引起的疑虑,才能促使各方在相互尊重事实和科学的基础上进行双向沟通,最终使专业和决策与民意更好地汇聚。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