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而防治耕地土壤盐碱化是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的关键措施。自党的十以来,我国在防治耕地土壤盐碱化方面不断优化综合措施,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全面了解土壤状况,我国于2022年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同时筹划推进盐碱地普查工作。在滨海、东北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和西北内陆等重点区域的14个省份,共划定了198个县作为盐碱地普查调查范围,共布设盐碱地样点11.2万个。普查重点调查盐碱地类型、分布、程度、成因以及开发利用情况等,并对重点区域的盐碱荒(草)地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初步形成了以县为单位的盐碱地分类分级图。
针对不同盐碱类型区域,我国探索了综合治理模式。农业农村部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在西北灌溉区、滨海地区和松嫩平原西部等盐碱地集中分布区,指导了8个省份的盐碱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累计实施面积达240万亩次。通过统筹秸秆综合利用、深松整地等项目,并综合运用工程、农艺、化学和生物等措施,不断探索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治理方法。
根据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的介绍,经过3年试点,54个盐碱耕地治理试点县都探索形成了适合本地区的1至3套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建立了200多个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示范区,惠及约17万农户和1600个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11至0.51个等级,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每公斤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5克以上,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在耐盐碱作物品种选育方面,我国取得了积极进展。针对水稻,农业农村部设立了国家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并在2020年至2022年期间审定了11个耐盐碱品种,适用于轻中度耐盐碱地的淡水灌溉种植。对于小麦,自2019年起,国家开始设立耐盐碱小麦品种试验,并于2022年首次审定了4个耐盐碱小麦品种。
此外,我国还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预防耕地土壤盐碱化创造了基础条件。自201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来,各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极大提高了农田的灌排能力。今年,我国将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4500万亩,改造提升3500万亩,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盐碱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只有综合施策、综合防治,结合工程、农艺、化学和生物等各种措施,才能取得长期有效的效果。